戴上面罩、口罩、耳塞,穿上工作服,全副武装的90后金志飞又开始焊接作业。最近一段时间,他带领单位青年突击队加紧焊接某款产品运输车,以及一款关键雷达产品的结构件。众人一头扎进厂房,不断寻找焊接适配参数,精准确定焊点。
金志飞是安徽博微长安电子有限公司焊工高级技师,2013年,从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入职。他师从全国劳动模范、焊工高级技师黄春燕,逐步攻克气体保护焊、激光焊、铝钎焊、MIG焊等焊接技术。
金志飞的技能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。他刚工作时,跟师傅从最基础的焊接技艺学起。他记得师傅一直告诫他:“即使你学得慢一点,做得慢一点,但是一定要保证工艺和产品的质量。”
到了夏天,焊接车间厂房温度最高能达到41摄氏度,由于戴着护具,金志飞经常刚练一会儿就满头大汗、衣服湿透。但他毫无怨言,“累了就休息一小会儿,忙的时候,要在厂房里待一整天”。
2014年,年仅21岁的金志飞首次参加安徽省国防科工职工技能大赛,就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。
“通过一次又一次失败,才能走向成功。”这是他的心得。7年前,金志飞遇到某型雷达铝合金裂缝波导长件薄壁焊接难题,便开始技能攻关。“焊接技术熟能生巧,但面对新产品,如何寻找和对应材料适配的焊接参数,以及相应的操作方法,才是最大的考验。”
他记得,自己通过不断试验和检测,准确识别出裂缝波导的结构特点,采用“高空45°焊接法”并开“J”形坡口焊接,合理分配焊接热量,减小焊缝裂纹敏感性,高精度完成产品焊接要求。
2023年,金志飞系统学习手持激光焊接技术,由于各类产品材料不同,焊接要求不一,他费了好一番功夫。“有的材料网孔比较小,找不到合理的焊接参数,只能一遍遍尝试和修改,没有捷径。”他说。
近年来,随着新产品、新工艺、新材料不断涌现,超低碳不锈钢、高强度板、钛合金等特殊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中。作为一名青年党员,金志飞组织公司35岁以下的焊工青年及其他相关岗位年轻人成立青年突击队,专啃急难险重任务,参与各项焊接工艺试验和技术改进。
在某型雷达高强度钢大型结构件的焊接项目中,他和团队针对焊接质量改善和焊接变形控制开展技术研究,最终形成可以有效推广的技术成果,成功运用于同类型高强度钢雷达及其它产品大型结构件焊接中,大幅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。
2019年,在公司焊接机器人柔性生产线建设中,他针对某雷达骨架横梁焊接项目设计了一套针对性装夹工装,保证焊接过程中机器人手臂和焊枪不受限。最终,该型雷达成功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。
2024年,他又带领团队将激光焊接技术应用于某型雷达铝合金反射网面焊接,对传统焊接手段进行创新,极大降低了生产成本,对相关雷达以及民用产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经济意义。“扎根焊接领域,一定要有创新和质量安全意识,胆大心细,不能畏首畏尾。”金志飞说,要善于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才能不断提升效能。
平时,他经常参加单位组织的学习培训和交流活动,潜心自动化、数字化焊接技术积累以及焊接机器人的学习使用技巧。
2024年,金志飞参与完成各型军事装备大型构件组焊任务百余台套,产品一次交验合格率达100%。这些年,他参与焊接的反隐身雷达等装备,亮相多届珠海航展,受到广泛关注。他领衔的团队先后获安徽省、六安市“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”,所在班组获安徽省工人先锋号和全国工人先锋号。他还在青年突击队中成立焊接机器人攻关小组,注重理论联系实际,革新、优化工作方法,解决一大批技术难题,为推动公司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发挥重要作用。
“焊接不仅是苦活,也是不断创新的细活。细节决定成败,自己经手的每一道焊缝,每一处焊点,都得到认可,是自己工作成就感和获得感来源。”金志飞说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来源:中国青年报
2025年05月07日 01版